新形势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刍议—— 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admin by:admin 分类:欧洲杯联赛 时间:2024/01/09 阅读:45 评论:0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已初见成效,各种文化协会和自媒体纷纷涌现,农村特色文化活动、民间传统习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乡村特色文化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新要素。但由于历史发展、农民认知、现实生活、乡村现状、体制机制等原因,仍然存在乡村文化供需矛盾突出、文化建设主体数量不多、乡村文化振兴人才极其稀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不够、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足、文化振兴机制尚未建立等问题。新形势下,要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不断培育乡村各类文化骨干,激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生产要素,改革完善体制机制,用新举措加快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关键词]乡村文化振兴;文化强国;乡村振兴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是新形势下我国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乡村振兴,文化是魂。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举措。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现代化文化强国的新征程上,乡村文化建设出现怎样的新情况、新特点、新问题,如何加快促进乡村文化建设,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本文就此作初步探讨及刍议。

  一、新形势下乡村文化建设的新特点近年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实施乡村振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其主要特点有六个方面:一是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首先是县级公共文化服务馆场已有一定基础。县一级功能馆场设施全面完善,文化馆、图书馆等建成投入使用,有条件的县市还修建了戏剧院、博物馆、展览馆等。如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建成了可容纳千人的黄梅戏剧院,黄冈市红安县建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其次是乡镇文化站所不断提档升级。乡镇文化站所是基层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主阵地,其建设得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如黄梅县累计投入800余万元,完成了1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新建和改造升级,平均每个乡镇获得奖补资金50万元,独山镇文化站荣获湖北省“最美文化站”,小池镇文化站成为湖北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文化站。黄冈市英山县投入资金200万元,对1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进行维修改造,提档升级后的孔家坊乡文化站,成为湖北“文旅融合示范站”,杨柳湾镇、石头咀镇和方家咀镇3个文化站成为样板站。最后是村级文体活动阵地发挥作用明显。图书阅览室、文体广场、百姓大舞台成为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的“标配”。县、乡、村三级公共文化场所都已接入互联网,实现Wi-Fi全覆盖,文化资源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二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已经启动。广大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仅黄梅县就有黄梅戏、黄梅挑花、岳家拳、佛教禅宗四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近年来,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东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取得重要进展,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有效保护传承。黄梅戏、黄梅挑花、岳家拳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了官方传承人,《天仙配》《女驸马》等许多黄梅戏曲成为了脍炙人口的经典,黄梅挑花融入百姓生活并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岳家拳走进校园成为了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内容。黄冈市罗田县燕儿谷建立了乡村工匠学校,将“九佬十八匠”等民间工匠召集在一起,创造性地将抢救传统工艺、传承乡村记忆、助力精准扶贫、实施乡村振兴融合起来,创作百姓喜闻乐见的工艺作品,让传统工艺重回生产生活。红安县对传统非遗项目红安绣活和红安大布进行了生产性保护,全面提升非遗传承人能力、帮助传承人家门口就业等系列实践,对保护传承非遗项目、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具有重要意义[1]。一些具有较高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如位于黄梅县的明代建筑清江滩湖桥、明代古村落商子塆、清代古村落牌楼塆以及全国重点保护文物高塔寺塔等,以及罗田县河铺镇的元代孝子吴氏之碑,红安县的李先念、董必武、徐向前等原国家领导人和韩先楚、秦基伟、王诚汉、陈锡联、王近山等从红安走出去的共和国将领故居和遗址,都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

  三是各种文化协会和自媒体如雨后春笋涌现。在步入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广大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与日俱增。在基层党组织的支持和引导下,乡镇文化站的工作人员加大乡村各种文化培训,乡村文艺爱好者们自发创建了书法、摄影、戏曲、舞蹈、诗词、楹联、挑花、文艺创作、武术协会等民间文体组织。许多乡镇都有诗歌、楹联社,村村都有舞蹈、腰鼓队,部分乡镇办有诗刊杂志(内部交流资料)。如黄梅县的孔垅镇文昌阁诗联社、大河镇碧玉流诗联社、小池镇清江诗联社、蔡山镇泼墨诗联社等,所办的文学刊物在鄂东地区影响较大。罗田县的长篇小说成果颇丰,近年来个人发表的长篇小说就有27部之多。一些发展比较好的自媒体,如黄梅县“百通传媒”,每年自发组织举办百姓网络春晚,罗田县的“罗田文联”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精彩文章,极大地丰富了百姓日常生活。四是广大农村的特色文化活动十分活跃。在闲暇时节,广大农村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各类社会团体自发组织了如摄影采风、习诗撰对、戏曲交流、街舞比赛等文体活动,颇受村民喜爱。黄梅县蔡山、新开、孔垅、小池、分路等乡镇,龙感湖及武穴市的龙坪等乡镇的村民,定时齐聚蔡山梅园广场,开展黄梅戏、文曲戏、小调、民歌、扇子舞、广场舞、岳家拳、太极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自娱自乐活动,成为园内一道独特的风景。2019年,濯港镇九坤太白小镇举行了盛大的中国农民丰收节(黄冈·黄梅),中央电视台曾作报道和转播。罗田县通过组织群众表演三句半、采莲船、大鼓书等各种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节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歌颂农村新变化新面貌、宣扬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五是民间传统习俗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现有的一些符合当地村情民情、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村规民约,被广大农民普遍接受;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在培育文明乡风,推进村民自治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丧葬陋俗基本得到革除,文明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得以树立,殡葬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黄梅县通过开展“十星文明户”“最美婆媳”“文明家庭”评比等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的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家庭落地生根。黄冈市英山县将卫生清洁、邻里和睦、好人好事等常规项目和好婆媳、最美家庭、最美庭院等特色品牌活动,纳入“乡风文明超市”积分测评体系中,旨在引导村民形成美化环境光荣、遵纪守法光荣、尊老孝亲光荣、勤劳致富光荣、崇尚新风光荣的生活理念。罗田县共有乡风文明理事会140多个,其中以河铺镇组建的孝善理事会较为突出,按照“十星级文明户、好公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一年一评,矛盾纠纷随时调处,不道德行为随时指正,身边好人好事随时表彰”的原则,广泛开展环境卫生评比、道德行为评议、先进典型评选和移风易俗活动,激发群众的集体主义观念和家庭荣誉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生根发芽,提高了乡村社会治理水平。六是乡村特色文化已成产业发展新要素。随着一二三产业的不断融合,乡村文化资源已成为农村新的生产要素。黄梅县充分利用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农耕体验游,打造了一批如太白小镇、向日葵基地、邢绣娘生态园、养马岭抗金城、袁夫稻田等特色小镇和田园综合体。英山县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现代理念与技术,将生态文化资源转变成生产要素,建设四季花海景区,实现农文旅相结合,带来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红安是中国将军第一县,利用红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做起了红色旅游和生态康养产业文章,亮剑大别山军事文化旅游区、恒大文化旅游康养城、南斗天湖国际旅游区、华润希望小镇等文化康养旅游项目相继落户红安。特色文化资源成为新的生产要素,带来了关联产业的大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不断衍生,为乡村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突出问题及深层次原因近年来,随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有一定基础,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已经启动,各种文化协会和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大农村的特色文化活动十分活跃,民间传统习俗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乡村特色文化已成产业发展新要素,乡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好势头,为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推进乡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一是乡村文化供需矛盾比较突出。近年来,尽管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乡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但仍然满足不了广大农村对文化建设的投入需求。在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中,存在供需脱节,政府提供的“自上而下”的刚性文化建设模式,缺乏“上下互动”,没有充分对接农民的实际需求。深受村民欢迎的原创性、群众性、地方性的文艺作品较少。大部分乡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的“农家书屋”大多成为摆设。二是文化建设主体数量不多。外出务工、经商、上学、参军的村民不愿回乡,一个行政村的村民难以组建一支业余文艺队。投资和参与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数量偏少,规模不大,带动作用有限。2020年1-10月份,黄冈市能人回乡创业登记项目751个,涉及乡村文化产业类的项目不足50个,而农文旅三产融合的项目不足10个。三是乡村文化振兴人才相当稀缺。目前乡镇文化站在岗人员不仅少,而且“不专业、不专干”的问题较为普遍。多数乡镇文化站所只有1~2人,文化专干还要“混岗”兼顾其他岗位。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性质的传统项目,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堪忧,部分传承人无法靠非遗技艺供养家庭,很多非遗项目传承后继无人。

  四是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不够。黄冈市红安绣活、团风牌子锣鼓、丝弦锣鼓等不少传统技艺和传统孝德、哭嫁等传统礼仪、民间习俗,日渐在乡村淡化,有的甚至快要失传。在新农村建设中,一些古村落没有得到合理的有效保护,具有几百上千年的历史文化遗产被毁。五是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不力。乡村特色文化资源虽然丰富,但开发不够,即使开发,也有着模式趋同、业态单一、产品粗放、三产融合度低等问题。如黄梅挑花、红安大布、红安苕、罗田板栗等农村传统手工艺品、土特产品开发滞后,附加值不高。三产融合发展,效益较好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所占比例不大。六是文化振兴机制尚未建立。乡镇文化站由县文化部门主管,专职人员由乡镇协管,属于政府购买服务,没有纳入乡镇考核。文化专职人员被乡镇常年抽调从事与文化无关工作,一年真正从事文化工作的时间不足30%。有的村级两委会无人负责文化。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之所以存在上述问题,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从历史发展进程看。几千年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与之适应的乡村文化供需方式。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乡村文化需求和供给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特别是村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使得很多具有传统文化的古村落、古建筑快速消失,农耕文化逐渐失去重要载体和根基。在实现小康的进程中,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单一需求,乡村文化需求出现多元化。—— 从农民对文化认知看。改革开放后,经济社会虽然快速发展,但许多农民对文化的认知,仍然停留在相对落后的认知水平上,出现文化认知偏差,缺乏文化自信,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众多农民认为乡村文化建设是政府的事,是文化人的事,是从事文化工作者的事,与己无关,把自己排除在文化建设的主体之外。把享受文化当作一种多余,认为享受文化也是城里人的事,对于农民可有可无。因而在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过程中,大部分农民只关心自己的生产生活,并不关心乡村的文化建设,更没有认识到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自己,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严重不足。—— 从农民现实生活看。仓廪实而知礼节。在刚刚全面脱贫、实现小康的农村,农民收入水平虽有大幅增长,但生活水平仍然偏低,生活压力依然较重。用于温饱和教育的开支占到80%以上,能够从事文化娱乐活动的消费开支比例极低。农民在现实中首先考虑的是生存,其次才是住房、子女教育、医疗和养老,对精神文化的追求几乎排在最后。现阶段的农民对物质生活的追求仍远远高于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亦即远远高于对文化的需求。—— 从乡村社会现状看。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乡村发生前所未有的剧变,乡村逐渐空心化、老龄化、少龄化,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独特的传统工艺因无人传承而逐渐消失。空心化、老龄化、少龄化是当前乡村的普遍现象,也是导致乡村文化人才稀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后继乏人的主要原因。—— 从当前文化建设体制机制看。现有的基层文化体制是花钱买服务。乡镇文化站由县文化主管部门直管,乡镇协管。文化站工作人员既不是公务员身份,也没有事业编制。乡村文化建设考核是县文化主管部门对乡镇文化站进行考核,不是乡镇工作考核的“硬任务”,而是“软指标”,这样就导致了乡村文化振兴推进工作力度不够,措施难到位。

  三、用新举措加快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党中央提出促进乡村振兴,是新时期农业农村的重大发展战略。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包含的五大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新形势下,必须用新举措加快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一是将促进乡村文化振兴纳入各级党委政府议事日程。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乡村文化振兴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设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强基层文化阵地,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民间文化组织和文艺刊物管理,指导民间组织自行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省、市党委政府要加强对乡村文化振兴的工作指导,将乡村文化振兴纳入对县(市、区)的考核内容,注重在省域范围内选树推介典型经验,以点带面,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同步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大乡村文化建设投入。把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统筹规划,同步实施,补齐文化建设短板。加大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对历史文化厚重的古村落、古遗址保护力度。积极探索村级图书阅览室数字化改造,将农家书屋纳入县域公共图书馆,建立综合总分馆体系,让藏书在一定区域内流动起来,阅读载体实现纸质和数字并重。将农村电影放映和送戏下乡整合起来,改善农民的观影环境条件,加大力度在乡镇文化站配建数字影视厅和大戏台,提升农民观影看戏的环境质量。加大对乡村本土创作、演出和乡村文化能人创办的“草台班子”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导向,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主力军作用。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是农民,在乡村文化建设中,必须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力军作用,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内生动力,引导农民广泛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借鉴农民参与农业基地务工和分红模式,推动个体农户与市场主体结合,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坚持从青少年抓起,通过开设本土特色优秀文化教育课程,定期举办知识讲座、交流竞赛,组织参观文博馆等,培养青少年对乡村特色文化的兴趣爱好,提升文化自信,培育乡村文化振兴的后备军。

  四是通过多种方式培育乡村各类文化骨干。文化振兴,关键是人才。创新自主培育和人才引进相结合的工作机制,不断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活力。建议推广“县聘乡用”模式,为乡镇综合文化站配备2名以上有事业编制或享受事业编制待遇人员,指导村级选聘文化协管员,由财政发津贴,负责文化建设,建立乡村文化振兴有效保障机制。构建多层次的文化人才教育培训体系,推广“师带徒”等行之有效的办法,培养和造就一批贴近百姓、热心文化工作、长期扎根农村的文化能人[2],补足乡村文化人才稀缺短板。以县为单位,建立非遗保护专项基金,直接扶持补贴国家和省级非遗文化传承人。进一步在农村户籍、宅基地、民居改造等方面积极探索,为“新乡贤”到乡村创业,创造宽松激励和谐的环境,为乡村振兴引入一支新生力量。五是激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形成生产要素。科学引导,给予政策和技术支持,激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逐步形成生产要素,变成经济发展优势。推动文化、旅游与其他产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文化双振兴。有条件的乡村应立足文化资源优势,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农文旅相结合的产业。具有文化同质性的多个村庄,实现“连片发展”,规模经营,加快培育一批知名文化品牌。坚持保护优先的理念,对传统古村落的文化价值、历史价值进行挖掘整理和研究,依托古民居、古祠堂,建设一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村史馆、乡贤馆,展示古村落的发展历史和当代文化价值,使之成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基地[3]。六是进一步改革创新完善乡村文化振兴机制。建立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整合相关资源,编制文化设施、文化供给、文化效能、制度保障等专项规划。设立乡村文化振兴引导资金,引入社会资本投入乡村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发挥政府购买服务职能,加大向社会购买文化产品力度,引导社会力量更多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加快建立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机制,提升执行力,把中央和省市的乡村文化振兴政策贯彻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打造兼具乡土性与现代性的乡村治理新模式。搭建新乡贤议事平台,鼓励和支持新乡贤参与乡村治理和公共事业建设,构建一个由村党支部、村委会及乡贤组织等多元参与的现代乡村治理新体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参考文献][1] 海冰.振兴传统技艺 点亮非遗之美[N].湖北日报,2019-01-23.[2] 于丽.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N].四平日报,2020-11-06.[3]  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动力和创造力——全国政协“发挥文化建设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专题协商会发言摘登[N].人民政协报,2020-09-21.

  原文引用:梅学书,桂胜, 胡丹,黄金海,胡涛.新形势下的乡村文化振兴刍议—— 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2022,(01):66-71

  

  来源:《决策与信息》2022年第01期作者: 梅学书(1956-),男,湖北黄梅人,湖北省政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共湖北省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原巡视员,主要从事“三农”和区域发展研究;桂胜(1961-),男,湖北黄梅人,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民俗文化与现代化、社会思想与中国社会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与社会文化研究;胡丹(1974-),女,湖北团风人,中共黄冈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副主任;黄金海(1976-),男,湖北黄梅人,中共黄冈市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经济研究科科长;胡涛(1991-),男,湖北黄梅人,中共黄梅县委政策研究室(改革办)四级主任科员。责编:胡梁 朱苗苗、编辑:杭以凡

   

  扫码关注

  

非特殊说明,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地址:https://www.pvlifecare.com/post/174.html

评论列表

发表评论

  • 昵称(必填)
  • 邮箱
  • 网址

TOP